10月4日,欧盟就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议题进行了投票,投票通过了欧盟将对中国电动车实施新的关税政策,进口关税最高可达45%,并将自下个月起正式生效,持续五年。关税从10%上调至最高45%,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无疑将对中国电动车品牌构成严峻挑战,尤其是对于那些已将欧洲视为核心出口市场的品牌而言。这一变化不仅会阻碍其后续发展,更可能对其当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冲击。
在企业层面面临发展困境的同时,国家层面也对此表达了明确立场。针对这一明显带有地域保护色彩的不公平法案,中国早已明确表示:“中方坚决反对欧方在此案中所采取的不公平、不合规、不合理的保护主义做法,并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。”
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,尤其是电动汽车。欧洲各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,并将电动汽车视为减少交通部门碳排放的关键手段之一。现在中国新能源电车在市场渗透率、供应链,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领先欧洲。欧洲现在拿起关税大棒,本质上技术与产业上反超无望,企图以政治手段,借贸易公平之名,行贸易打击之实。
以法国白兰地为例,去年中国针对源自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,这一举措是响应国内相关产业的正式申请,并依据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后采取的合法且正当的贸易救济手段。此举严格遵循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。与之相对,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及实施的关税限制措施,并非基于欧盟内部汽车产业的申请。具体而言,德国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国家,拥有诸如奔驰、宝马、奥迪这三大传统豪华汽车品牌,以及大众这一知名汽车品牌。在面对新的关税法案时,德国及其相关汽车企业均表达了反对立场,并在关于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的投票中,明确投了反对票。
单方面实施的不公平贸易保护政策,往往直接导致对方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作为回应。德国,作为欧盟内汽车产业的领军国家,之所以强烈反对向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,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可能遭受对等关税报复的担忧。根据可靠的贸易数据,2023年中德贸易总额为总额为2531亿欧元,其中汽车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,一旦这部分关键业务遭受重创,对于德国绝对的支柱产业——汽车制造业来说,无疑将是极其严重的打击,可谓伤筋动骨。
德国是欧盟内最大的经济体,欧盟内部最大的贡献者之一,是欧元区最大的单一市场。德国因其在欧盟预算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而在欧盟内部享有很高的政治影响力,德国的政治领导人经常在欧盟重大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。欧盟就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,没有欧盟内部汽车产业提出申请,说明德国不是加征关税的支持者,但这些反常举动能顺利走到投票阶段,也说明德国不是坚定的反对者。
当前,商务部正着手探讨提升大排量(2.5升及以上)燃油汽车进口关税的措施。有报道指出,中国可能将对这一排量段的汽车实施反制关税。据Stifel Research提供的数据统计,向中国市场出口的此类车型,在大众汽车的全球销量中占比约为1%,宝马则为2%,梅赛德斯-奔驰的占比更高,达到了4%。其中,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保时捷,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高达17%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出口至中国的大排量车型多为高端系列,拥有较高的利润率。Stifel Research分析认为,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关税限制,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营业利润或将遭受4%至10%的负面影响。另根据乘联会的估算,欧洲每年向中国出口的2.5升及以上排量乘用车,其总价值已经达到了180亿美元,这一数额超出了中国2023年向欧洲出口电动汽车的总金额。因此,若中国提升临时关税的税率,欧洲的对华汽车出口业务将会受到显著冲击。
贸易自由,全球市场已是地球人共识,欧洲汽车工业也是借助全球市场成长壮大,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先者,豪华汽车品牌大都出自于欧洲。现在欧洲不能因为自己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滞后就闭关锁国,利用关税政策圈地自萌来保护本土的汽车产业,在当前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这种新兴的高科技、高利润领域,欧洲汽车产业只有积极拥抱市场竞争,提升欧洲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,保持欧洲车企的盈利能力,才有可能维持欧盟汽车产业继续全球领先的愿景。
欧盟内部利益盘根错节,复杂多变,尽管欧盟已经投票通过了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提案,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提案会毫无阻碍地转化为最终执行的政策。希望欧盟汽车产业人能听懂中国商务部的声音,在欧盟内部发挥积极作用,维护公平,公开,公正的国际自由贸易,主动迎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汽车零部件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iche.cn/1015898.html